关于乐清市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乐清市人大财经委 乐清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2024年7月)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7月上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潘云夫、副主任王东率财经专工委成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就我市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开展调研,先后走访了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实地视察了部分项目和企业,分别召开了镇街、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港区“两个健康”e观察点企业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温州市委、乐清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紧紧围绕奋战“1310”、打造“醉美之城·幸福乐清”的宏伟目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我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37项指标中,15项达到年初计划目标或按照时序进 度正常推进,9项与全年计划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13项为年度指标,暂无数据。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表现在: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2亿元,同比增长7.3%,居温州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47.14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402.93亿元,同比增长4.5%;一二三产比例依次为1.2:45.7:53.1。固定资产投资259.57亿元,其中制造业、高新技术、生态投资分别增长20.0%、31.4%和28.4%,保持较好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92亿元,增长4%,完成预算的6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69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16元,同比增长6.3%。
(二)产业发展提质升级。1—6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07.5亿元,同比增长17.4%,高于温州平均6.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居温州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9.6%、24.9%和19.6%,分别居温州第1位、第2位、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3.1%、45.7%,均居温州第1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5%。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交通项目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增强,城乡风貌逐步提升。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2.9%,PM2.5平均浓度28.5微克每立方米。新增城镇就业9147人,完成年度计划的65.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3%。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和计划执行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三大需求承压前行。一是零售消费萎靡不振。上半年,我市本地限上零售额下降5.2%,限上家电类、汽车类商品分别下降11.6%和19.0%,分别低于温州平均13.3和37.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总体比较低迷,尤其是我市一些较为知名的餐饮酒店普遍反映经营出现亏损。二是外贸出口面临挑战。由于美西方对俄罗斯启动主要涉及机电类产品的新一轮制裁,以及人民币在俄正常结算面临一定困难,导致我市一些企业选择放缓对俄出口,今年我市对俄出口同比下降24.2%。此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下降13.3%,对东盟、欧盟、西亚出口也有所下降。上半年规上工业电气产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6.4%,低于我市平均出口交货值7.4个百分点。三是有效投资后劲不足。1—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8%。房地产项目投资下降27.8%,在库房地产项目同比减少35%。重大项目支撑不足,投资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下的在建项目仅2个,缺乏百亿元项目。乡镇(街道)普遍反映投资库内项目数量较少,体量较小,支持性大、带动性强的重大投资项目缺乏。
(二)企业经营压力增加。一是部分企业困难加大。受外需疲软、内需不振、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调研中发现,自5月份开始一些企业订单大幅减少,一些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不敢接新订单,部分外贸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订单大幅减少。据统计,规上工业当月产值增速呈现两连降,6月当月增速较4月、5月分别下降7.5和5.3个百分点。据镇街反映,受本地行业龙头企业和外地同行企业价格战影响,一些企业低价竞争激烈,部分产品价格已低于生产成本价销售,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或者营业收入和利润双降。二是龙头企业产值贡献度下降。1—6月,1255家电气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6.69亿元,占比52%,同比增长7.6%,低于面上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几大龙头企业产值累计增速均低于平均增速。上半年我市头部企业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3.88%。三是房地产市场低迷。上半年我市出台了一些房地产支持政策,但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5.8%,规上建筑材料制造业企业产值下降21.3%。新建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为34.89个月,去化压力较大。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85亿元,完成预算的18.5%,与全年目标任务的112.47亿元差距较大。
(三)创新支撑有待加强。一是数字化改造后劲不足。一些中小微企业认为数字化改革投入资金大,改造周期长,短期见效难,从而“不想、不会、不敢”开展数字化改造,一方面限制了企业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影响了整个产业链升级。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中小微企业以模仿为主,无法掌握产品核心、前沿技术,难以进入利润相对较高的中高端配套产品领域,区域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过度,企业利润微薄。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普遍反映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招聘落地难,稳定性差,引才育才留才难已成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
(四)民生事业还存短板。文明城市创建、生态环境治理、“强城行动”等任务依然繁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仍然任重道远。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还需继续发力。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仍有一些隐患。交通出行、养老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一些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意见和建议
(一)聚焦市场信心提振,助推经济回升向好。着力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一流产业生态,更大力度提振市场预期、稳定企业家信心,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培育商贸业新的增长点,激发消费市场潜能。积极谋划一批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抓好项目要素保障和建设进度,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市场、抢订单,积极挖掘出口新市场。有效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聚焦产业振兴提质,持续激活发展动能。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电气电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创平台建设能级提升,充分发挥产业孵化集群作用,不断提升成果转化率。鼓励企业加大常态化科研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企业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三)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推动《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贯彻实施,助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2条”,加大为企业纾难、解困、减负力度。完善人才政策,深化创新人才引育,强化对紧缺人才、高端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型人才的招引。迭代优化“数据得地”机制,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大力推进老旧工业区块改造,将有限土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四)聚焦社会事业发展,做深做细民生实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十大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落实,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聚力推进“强城行动”,在文明城市创建、生态环境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工作上精准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